今天是: 学院主站
与基础教育有效对接 发挥窗口平台作用
2010年06月01日  16:41  来源:本站    点击:   [打印] [收藏] [关闭]
放大缩小

\         为贯彻海南省政府关于我校建设省重点大学的批复精神,落实我校“走近基础教育,研究基础教育,服务基础教育,引领基础教育”办学指导思想,更好地彰显海南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社会影响力,更好地发挥《新教育》作为服务教育的窗口和平台作用,推进海南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,海南教育期刊社于5月11号组织了全校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及相关部门领导,就“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如何有效对接”、“如何办好《新教育》期刊”等相关议题,召开了研讨会。

     教育期刊社郭文超总编辑首先简要介绍了《新教育》的办刊历时。他说,海南教育期刊社建社办刊22年来,一直以服务海南基础教育为己任。即便在2003年转为自酬经费,完全以刊养社、养人的困难情况下,依然坚守办刊理念,坚持教育公益性质。为海南基础教育的发展尽了力。《新教育》作为展示海南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、服务社会的平台和窗口,可以成为实施其主要社会功能(服务基础教育),凸显其办学特色(师范性)的重要纽带。学校利用好这个平台,影响和传播效益将会扩大,也会使社会效益落在实处。
 关于“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如何有效对接”的问题,关文信教授认为,作为师范大学来说,教师教育永远是教育之本。从海南师范大学来看,教师教育也是海师重点建设的高地,是60年积累起来的办学之本。如果海南师范大学轻视了“教师教育”,在海南就没有我们的地位。有效对接基础教育,我们应该主动适应,但我们的适应不能丢了“教师教育”这个根本。服务国际旅游岛的前提是巩固教师教育这个根本。本不能丢,丢了就没有灵魂。这是首要的。
其次,服务基础教育决不能倒过来,服务的前提是“走进”和“研究”,只有“走进”和“研究”,才能实现“培养”、“培训”一体化。基础教育需要我们,不是一般需要,而是特别需要,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给他们所需要的。至于有效对接的方式,那就是我们的队伍要主动适应、找准接口、树立形象、打造品牌。他希望学校要重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,要考虑老师的利益空间问题,要解决“学校发展、老师受益”的问题,这是“民心所向”。只有这样,才能“民生安定”。
教务处廖元锡教授在如何对接的问题上,认为大学的三大功能是:一是人才培养、二是科学研究、三是服务社会,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接轨,也得从这三个方面做起。
师范大学理应培养基础教育所需要的老师。但是存在的问题有:1是学科内容学习多少的问题,几十年来学科课程设置几乎不变,对学科课程怎样设置缺少研究,承担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总倾向于越多越好,2是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问题,这类课程门数增多了、学时减少了,理论程度提高了,3是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效果问题,教师对中小学教学缺少研究、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一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。几十年来我们在教师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多改革,但效果不尽人意。
关于科学研究,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学院式研究多、文本式研究论文多,对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少。关于基础教育研究的研
究方法要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、扎根理论、课堂观察法等等。科学研究的成果要能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,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。
教务处邹木荣副教授认为,所谓“对接”不仅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政策支持问题。海南师范大学在海南基础教育的研究和服务领域始终不是“强者”。无法切实走进基础教育,不能深入研究基础教育,因此,“服务”虽心有所期,“引领”则力有不逮。
外国语学院关世民副教授认为,要实现有效对接,必须真正了解基础教育,了解不同群体的差异。目前,许多中小学老师被新课程的大理念所迷惑,对自己的教法很彷徨。认为我们的任何工作,都要结合海南基础教育的实际才有意义。
 关于如何办好《新教育》的问题,关文信教授首先肯定了期刊社这几年的艰苦前行。没有经费,仅靠刊物养活一班人,还要维持刊物的正常运转,很不容易,并给刊物提出了宝贵的意见。他认为刊物要有特色,特色在于发现和培养。建议每期有一个侧重点,集中报道传播、策划组织某一个专题。在质量的提高上,建议刊社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,积极拓展稿源渠道,严把审稿关。建议刊社集合学科教学专家、中学特级教师,明确年度关注点,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。同时,鉴于海南基础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,建议充分利用资源,尝试办成半月刊,分别出“理论版”和“综合版”,加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。
廖元锡认为办好刊物的三要素是:作者、编者和审稿人。学科教学论教师应该义务为《新教育》审稿,通过审稿帮助中学教师提高论文写作水平,提高刊物的质量;同时通过审稿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,发现问题,获取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着力点。
邹木荣副教授认为《新教育》是个很好的平台。但作为海南惟一的一本教育类综合期刊,却鲜有海南惟一一所老资格师范大学的声音,着实令人费解。未能“有效对接”可见一斑。办刊要“顶天立地”:“顶天”意味着《新教育》要代表海南基础教育研究的最高水平:“立地”就是要瞄准基础教育,立足于基础教育。建议刊社网罗海南中小学特级教师,构建海南特级教师中心,为基础教育优秀群体智慧的分享开辟空间,使之发挥更好的辐射与带动作用。
文学院的张所帅老师说,《新教育》在海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,在海南的每一个乡村学校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。他认为《新教育》当前存在着“两多两少”的突出问题。即:文章多、栏目多;文章的内容少、有分量的作者少。张老师还带来了多份教学杂志,就办刊的特色与具体细节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。
外语学院韩刚教授认为,办刊首先要解决读者定位的问题。为教师办杂志,应该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宗旨。新课程改革以来,中小学教师最需要的是对新课程的个人理解,这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通过具体的、与教师每天的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,来解释新课程的理念、内容、实践原则,以便教师能把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。单纯介绍和讲解概念反而可能误导老师。此外,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应该是交流、对话的关系,刊物不但应表达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观点,也应该反映教育实践者的声音。
关世民副教授认为办刊首先要了解读者的需求。目前来看,中小学老师最需要的是方法论方面的东西,能够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遭遇的问题与困惑。
教育科学院任仕君副教授认为:办刊可以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解决编辑部人手的紧缺。刊物要注意学术影响力、发行影响力。要多发一些基础教育的理论文章,要办成中小学有经验老师的交流平台。
   与会的唐少梅教授、辜燕飞教授也对刊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校党委副书记、副校长赵康太教授最后做了会议总结。他肯定会议的思路很好,大家的意见很中肯。认为学校层面的特色就是教师教育,对接要解决定位的问题。最后,他肯定了《新教育》付出的努力。刊物的发展很艰难,既要讲求质量,又要在市场中求生存。希望刊社解决市场与增强理论性方面的矛盾。也希望学校各学科专家学者支持、帮助《新教育》,尤其是给予学术上的支持,提供优质的稿源,以展示海师基础教育队伍的风采和海师基础教育的实力。希望刊社充分发挥大家的力量,努力提高质量,提高转载和索引率,扩大影响,为发展海南基础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。